过五十,变得很唠叨,有些事挂在嘴边,往往不经大脑过滤就顺口而出。譬如我的朋友们可能听过一百遍的成年往事,我还在一遍遍地复述。老了真可怕!
有一件我亲历的事,即使我知道大家都听过了,还是会坚持再讲一遍:1994年,我和当时宝玑的老大Francois Bodet站在南京路西藏路口的天桥上,看着下面如潮涌的人流,他告诉我:“这些人,都和宝玑没关系,我不用去认识他们。
今天,还有哪一个CEO敢这么说?无论三大天王,还是五大豪牌,或是十大名表,没有一个老大敢说一样的话!
我自己的生活很简单,譬如西服、皮鞋,我都只买一个品牌,只是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尺寸,而且这两个品牌也不怎么潮,平时店里人也不多,还都是我看得惯的朋友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我自认为没有必要和太多人共享同一购物平台,尤其是那些看上去就浑浑噩噩的人们,这一点自高自大还是要有的。
可是有一天,我发现我的西服品牌在奥特莱斯开了折扣店,皮鞋厂家在流行网站上推出了官方页面。尽管他们给我们这些忠实老客户种种解释,说是奥特莱斯只是协议贴牌厂的产品,网站上不包含经典款式等等,好吧,反正之后我一套衣服一双鞋都没买,往后么办?我也不知道,就知道眼下蛮省钱的。
今天,是流量为王的天下。卖牙膏的讲流量,卖肥皂的讲流量,卖名表的追的还是流量。各种品牌心急火燎地赶去巴结面孔没有鞋底大的小鲜肉,惹得广大农村青年血脉偾张,无心务农,结果弄得泱泱农业大国还得去美国买豆子。
流量到底能换回什么?从大数据来看,流量肯定能带来一些销量,比率再低,转化率还是存在的。奢侈品,尤其是华贵钟表和珠宝,首先强调的是个性和专属,然后才是广泛的认同。这如同农耕中的精耕细作,先把自己祖上圈好的地种好,把资源发挥到头,然后再一圈圈慢慢扩张。文革期间,家父曾在奉贤的“五七干校”负责垦荒种地,刚到滩涂时,当地农民都在看好戏,看这帮读书人如何改造自己。可是不久,人们就发现“干校”的农场中巴掌大的田里却种出了最好的蔬果和最高产的水稻,纷纷前来取经。全国最好的化学家配的有机肥、最好的数学家算的秧苗比率、最好的物理学家规划的避风角度、最好的建筑学家设计的灌溉渠、最好的生物学家制定的混合种植,还有“梁祝”的作者和演奏者每天在田边拉琴练声,这样的豪华阵容,怎么可能种不出最好的农作物?
现在的奢侈品牌在营销上集体转向大数据,就如同放弃了精耕细作转而使用飞机播种,即使大多数种子被扔在了屋顶、水塘和柏油路上,只要那些弹落到石板缝里的能够发芽,还是会有收获的。只是,这样的收获能够持久吗?
我们看到,贵价品牌都在降低入门产品的价格,为的就是迎合新客群,非传统客群的需要,
不过一旦低价位的新品受到欢迎,必定会降低品牌的平均受众人群的定位。人们常把奢侈品市场比作金字塔,把在塔尖的那部分品牌描述为极高端极小众顶尖品牌。如今这部分顶尖品牌纷纷开始下探更广更低端的客户群,当然会找到一些受宠若惊的新客人,问题在于,这么一来顶尖的老客户还能保得住吗?
如果我自己也能算是一位在金字塔顶端的老客户,到今天我已经把好几个曾经一往情深的品牌从我的选购清单上划掉了,这无疑很痛苦,也很快乐,因为省下的预算,能让我开心好几年。
以上问题均由
手表维修中心提供如需转载,请联系管理员。